《艺术评论》2022年第9期目录
篇目提要 艺术评论 · 2022年 · 第9期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宣传海报▼
■通向经典之路——从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参演戏曲剧目谈起/安 葵
【内容提要】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的戏曲剧目,大多经过反复修改加工,具有较好的艺术质量。因此这次演出活动是一场用提高了的作品向群众普及的活动,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从文化建设的长远目标看,需要重视艺术积累,积累保留剧目,创造经典作品。举办艺术节是造就保留剧目和经典作品的一个重要途径。要达到创造经典作品的目标,需要做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
【关 键 词】中国艺术节 ;戏曲 ;保留剧目 ;经典作品
▼《革命家庭》剧照▼
【关 键 词】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 ;话剧 ;红色戏剧 ;英模形象 ;中国故事
■转化与创新:中国当代舞蹈创作路径与问题思考——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获奖舞蹈作品的观察 /张延杰
【内容提要】本文以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获奖舞蹈作品《五星出东方》和《只此青绿》为主要评论对象,通过当代艺术语境,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指导,探讨当下舞蹈艺术创作的路径与存在的问题:第一,两部作品的动作语汇及身体表达已经突破业内学院派传统的舞种风格的限定;第二,舞蹈作品的叙事性与抒情性、意象性的平衡在这两部作品中得到充分展现;第三,两部作品以传统文化为题材,在富于当代性的转化与创新中都以凸显“人民性”而取得显著突破。
【关 键 词】文华奖 ;《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当代艺术 ;人民性 ;跨文化
▼《五星出东方》 剧照▼
■生机勃勃 未来可期——从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演作品看歌剧创作的现状与发展/孙嘉艺
【内容提要】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演的部分歌剧作品集中呈现了近年来活跃在国内舞台上的精品佳作,本文通过对上演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针对“编剧、作曲、导演、表演”的创作环节进行分析、归纳,肯定当前中国歌剧创作取得的成绩,发现仍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针对性建议。
【关 键 词】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 ;中国歌剧创作 ;问题与建议
艺界时评
■传统书画艺术呈现方式的现代转换——以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第一季)》为例/徐怡恒
【内容提要】作为近年来传统文化主题类综艺节目的代表,《书画里的中国(第一季)》通过设置“典型环境”凸显赏析对象、利用现代科技观照关键细节,同时充分借助影视化表达助力审美风范的多维呈现,实现了传统书画艺术呈现方式的现代转换,是“让文物‘活起来’”和“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实践。
【关 键 词】视觉艺术 ;《书画里的中国》;大众传播 ;文化自信
▼[唐] 佚名《宫乐图》绢本设色 48.7cm×69.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博物馆云展览的生成与生长——关于浙江省博物馆“丽人行”展览实践的思考/毛若寒 李吉光
【内容提要】在对“云展览”的努力探索中,浙江省博物馆推出的“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引起了业界瞩目。本文聚焦该展览从平面网页的“云展览”到物理空间的“实体展览”再到三维虚拟空间的“虚拟微策展”三个阶段的变化过程,从展示基础、观看方式与构建策略等角度评述其变化规律、内在逻辑与价值意义。该案例在“云展览”阶段,基于从“物”到“像”的逻辑事实,选择图像性显著的书画类文物为云展览的展示素材;在“实体展览”阶段,采用以“物”解“像”、赋予社交性等展示策略放大线下展览的天然优势;在“虚拟微策展”阶段,紧扣网络社区文化与三维虚拟展示技术双重语境,探寻虚拟空间云展览的策展新形态,最终实现文物价值与展览品牌的流动与生长。“丽人行”展览为博物馆更深刻地认识“云展览”核心价值与构建规律,探寻博物馆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 键 词】博物馆 ;云展览 ;图像 ;书画展示 ;“丽人行”
理论纵深
■舞蹈审美接受要素与特点/史 红
【内容提要】依据接受美学的观点,舞蹈审美接受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一是舞蹈审美接受的理解是对作品意义的理解,理解过程即是创造意义的审美体验,个体差异存在以及接受语境与接受条件不同导致理解差异的事实,呈现不同解读。二是舞蹈审美接受的期待视野,根据接受者身份而迥异,并构成对舞蹈作品生产的期望目标的不同,并与呈现的作品之间存在着“审美距离”。三是舞蹈审美接受的不确定性,舞蹈作品嵌有的“不定点”有待观众想象来填补,观众在审美体验中通过自我加工获得具体意义。填补“空白点”是作品与观众之间最重要的转换环节。四是舞蹈审美接受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接受者与舞蹈作品受历时性的时代审美意识的左右,也受共时性的集体审美意识的熏染。
【关 键 词】舞蹈 ;舞蹈审美 ;接受要素
■“动觉共鸣”:一个舞蹈批评与舞蹈美学的术语研究/孙文娟
【内容提要】经历了20世纪最后10年至今的“美学复兴”,西方舞蹈美学异军突起。在舞蹈美学中,“动觉共鸣”问题存在着广泛的论争。“动觉共鸣”,既是经验舞蹈作品的基础,又是从艺术与审美的角度对舞蹈作品进行批评的依据和方法,也是学理地论证舞蹈审美经验机制的核心术语。历史地看,舞蹈批评、实证科学、舞蹈美学等不同的话语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动觉共鸣”这一术语的产生。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舞蹈批评与舞蹈美学相关文献,一方面论证“动觉共鸣”作为舞蹈批评术语的有效性是基于其揭示了舞蹈审美经验机制,一方面具体阐明“动觉共鸣”所揭示的欣赏舞蹈作品的审美经验机制,可分为两个必不可少的经验基础环节——身体动觉感知和共鸣反应。动觉感知是对舞蹈动作的内在感觉,是联结舞者与观众的核心,是进入舞蹈场域的本体感觉;共鸣反应与观众基于肉身共振的情感流动状态有关,并不必然通向传统美学形而上的审美情感。
【关 键 词】动觉共鸣 ;舞蹈批评术语 ;舞蹈审美经验机制 ;舞蹈美学术语
■波普中的“地方文化” ——论托马斯·克洛的波普研究/夏 天
【内容提要】艺术史家托马斯·克洛是美国当代艺术社会史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他的专著《波普的远征:1930至1995年间的艺术、音乐与设计》是迄今为止关于波普艺术运动的最为全面的阐释。本文试图围绕该书中强烈提示的“地方文化”,即民间艺术、平民视角以及战后亚文化的社会语境来论述托马斯·克洛对于波普艺术分析的理论立场。克洛的著作动摇了两种关于波普艺术的“常识”:其一,传统的观点认为美国波普艺术来自战后英国;其二,波普通常被视为一种单一而肤浅的消费主义副产品。但克洛论证,波普是美国本土民间艺术(素人绘画与民谣音乐)的复兴产物,且波普在亚文化领域(横跨视觉艺术、平面设计、流行音乐等更广范围)中创造的美学效力可与纯艺术领域作品的效力相匹敌。克洛的工作旨在考察波普艺术兴起的社会空间及所蕴含的本土价值,这一主张将有助于修正关于波普艺术的一般描述。
【关 键 词】托马斯·克洛 ;波普艺术 ;地方文化 ;流行文化
▼哈里 · 史密斯 《美国民谣选集》专辑封面 1952▼
■艺术审美活动中卡塔西斯美学价值探究/崔咏莹 张逸夫
【内容提要】卡塔西斯作为西方十分重要的文艺功用论,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被运用于表演、绘画、设计等各类艺术审美活动,深刻地影响和启发着艺术家的美学思想,成为艺术创作者追求的目标和使命。卡塔西斯审美经验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上的精神享受,是因艺术欣赏而获得愉悦的审美感知与情感体验。它作为以创作和欣赏为中介的情感效应,具有特殊的美感作用,承载着艺术创作活动的最终目标和审美价值,蕴藏了深远的美学意蕴。本文试图将卡塔西斯美学理论运用到现代艺术审美活动中,来探讨卡塔西斯审美经验,以两者理论基础为出发点,明确卡塔西斯在审美经验中的可能性和作用,解读艺术审美活动中卡塔西斯功用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关 键 词】艺术审美活动 ;卡塔西斯 ;审美经验 ;美学 ;价值
观察与思考
■当下中小学戏剧教育的价值研究与实践思考/刘中哲
【内容提要】中小学戏剧教育是新时代国家全面提升公民整体素质的美育素质教育。戏剧教育具有综合性、实验性、社会性、创造性等育人价值,能够帮助学生步入更高的生命境界,应该在美育教育中大力普及。但学校在教育实践中的理念应有别于专业艺术教育观。它应立足于国家对未来人才的基本要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不是提前进行艺术职业教育。其中,着重把握好“三个为主”的教学原则是达到戏剧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关 键 词】戏剧教育 ;戏剧 ;美育教育 ;审美 ;全人教育
■儿童剧《马兰花》剧本与《蛇郎》民间故事类型比较分析/白 帆
【内容提要】以民间叙事为题材的儿童剧是我国戏剧创作的主要类别之一。儿童剧《马兰花》自20世纪中叶正式搬演,至今仍为广大观众所喜爱,其舞台生命之悠久,影响之广泛,在儿童剧作品中堪称翘楚。民间故事类型《蛇郎》的角色在儿童剧《马兰花》中大都有所保留,角色所承担的叙事功能略有转换,惩恶扬善的故事主题得以保留,儿童剧根据舞台表演需求在细节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情感更加饱满,情节更加丰富。
【关 键 词】儿童剧 ;《马兰花》;《蛇郎》;民间故事 ;比较
■青少年音乐美育的实践与创获——《青少年民族管弦乐队指南》细读/庞 礴
【内容提要】中国当代作曲家杨青的《青少年民族管弦乐队指南》是借鉴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作品《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而创作的一部中国管弦乐作品,是应北京市十二中民族管弦乐队委约而作。作曲家使用具有文化辨识度的各色乐器,搭配践行美育传统的学生乐队,展示出具有独特文化品质的中国传统声音美学。这是民族管弦乐队、民族乐器知识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的重要实践,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群体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进而实现以艺化人、以美育人的艺术教育目标。
【关 键 词】民族管弦乐队 ;美育实践 ;多声部陈述
■加强戏曲程式性语言的普及与应用——以“戏曲进校园”课程调研为例 /周爱华
【内容提要】戏曲程式是呈现戏曲艺术美的一种特殊语言,广泛应用于戏曲表演身段、脚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本文以戏曲程式性语言为切入点,在系统梳理其形成规律与艺术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戏曲进校园”的课程普及以及对青少年观众群体审美理解力的调查问卷,分析观众群体的审美需求和接受程度,探寻消除戏曲审美隔阂的措施和方法,以期达到培养观众审美能动性、促使戏曲艺术更加良性传承和发展的目的。
【关 键 词】戏曲 ;程式性语言 ;普及与应用
▼调研对象对戏曲程式的了解程度▼
书 评
封二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宣传海报
封三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获奖剧目海报
封底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获奖剧目海报
新媒体编辑:赵金领
审核:孙茂利
终审:王瑜瑜